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监测方法

发布时间:

2023-03-22 11:54

我国位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沿岸,是全球台风最为活跃的海域,同时又位于太平洋地震带“火环”的西侧,大地震频发,是西太平洋沿岸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加强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规律研究,以及海上溢油、水上搜救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报技术研究,以不断提升我国的海洋灾害应急预警能力。
 
海洋环境监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站。沿海和海岛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只能反映近海和临岛海域的情况,对离岸较远的大洋却无能为力,而海洋浮标此时就可以担负起重任,它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长期、连续、全天候的工作,每天定时观测并且传输出多种水文水质气象要素。包括水文要素(海水的深度、水温、盐度、海流、波浪、水色、透明度、海冰、发光度等)、海水化学要素(溶解氧、总碱度、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磷、总氮、总碳等)以及各种污染物(重金属、固体污染物等)的监测。
 
海洋浮标主要用于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开发、海洋工程建设等,还可应用于海洋科学调查、石油勘探、港湾建筑、渔业捕捞、海产科学养殖等领域,对海洋环境测量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也有着重要价值。
 
我国对海岸带灾害地质的关注起始于沿海城市建设、海岸带开发及海岸工程活动。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对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滨海湿地退化、港口淤积等地质灾害进行研究。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海洋油气的大规模勘探与开采,水深大于500m的大陆坡海域、陆坡土体失稳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灾害地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海洋灾害地质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例如近海海底土的液化问题,它不仅受到地震荷载的作用,还时刻受到波浪循环荷载的作用;又比如海底滑坡,它具有与陆地滑坡形成显著不同的环境特点,亟需进行滑动诱发机制、浊流的机制等一系列研究,使海底滑坡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方法更加科学。海岸带目前已成为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是来自沿海系统不断变化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它发生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治理难度大,已对我国海岸带的生态系统以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构成全面而持久的威胁。
 
21世纪初海底观测网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海洋界的关注热点。海底观测网络系统由海底观测节点和海岸基站组成,通过电缆网络,将海岸基站和分布在海底的各观测节点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海底观测网络。海底观测网络不仅通过锚系等仪器设备观测大洋底层甚至深层的信息,还可有效监测地壳细微变化,精细观测长期的地壳形变、运动,并实现对地震、海啸、滑坡等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
 
海底观测网的出现,将实现海洋观测从海面观测、空间观测发展到海底观测的第三次跨越。海底观测网在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是必然趋势,它将为海洋地质灾害的实时观测、预测预报带来全新的变革。
 
围绕海洋信息感知技术和装备领域国产化程度偏低的短板,我国近年来加强国产技术装备研制,特别是海洋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传感器等的研制和产业化,已经在部分领域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提升了我国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
 
在海浪监测仪器中测波浮标是海浪监测的主力军,浮标式、声学式、雷达式、压力式等均有研发,其中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SBF3-X型测波浮标是国产浮标的代表性产品;在遥感测量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都在研究使用X波段雷达遥测海浪,并已研制出样机,有望替代进口产品。
 
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东海预报中心、东海信息中心等单位历时3年多的建设和一年多的试运行的南通海洋预报减灾示范区,由立体观测监测系统、精细化预报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和防灾减灾应用系统组成。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山东省海洋预报台)基于山东省立体海洋观测网、海洋精细化预报系统和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构建了山东省海洋灾害观测预警系统。
 
2018年,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设置了海洋预警监测司,承担原国家海洋局海洋观测预报减灾方面的职能。海洋预警监测司的主要职责包括“拟定海洋观测预报、海洋科学调查政策和制度并监督实施。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灾害预防、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发布警报和公报。建设和管理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组织开展海洋科学调查与勘测。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防灾减灾、预警监测、环境预报工作形成了一定基础,目前,我国由海洋站网、雷达网、浮标网、志愿船、卫星遥感等组成的海洋立体观测网已形成,基本覆盖了我国近岸、近海及部分重点海域,我国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及决策服务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加强。

探海仪器,波浪浮标系列,渔业界标系列,渔业界标系列,综合水文气象浮标系列

相关新闻